有一幅漫画,形象地刻画了多数人的状态。
	
	
	一个人最大的纠结,是思想的“内战”。
	当你想卷时,总会因各种理由不去行动;
	当你想躺时,又因各种压力不敢彻底放弃。
	心理学家鲍尔斯特曾说过一句话:
	“尽管你什么都没做,但每一次选择、判断、焦虑,
	大脑都会消耗心理的能量。”
	精神的内耗就像一块笨重的石头,
	想把它从大脑中搬走,需要改变3个底层思维。
	01
	
	一个网友,提到自己面试的经历。
	她曾经想进一家大公司,于是投了简历,
	做了一些资料上、形象上、乃至话术上的充分准备。
	可第二天要去面试时,她却变卦了。
	她在心里反复地否定自己,
	我又不是985、211毕业的,能行吗?
	我没有熟人和背景,被录用的概率一定很小,
	听说面试官很严格,我一定也很难过关。
	两年后,她抱着万分之一的可能性,又去应聘这家公司,
	没想到竟然一路绿灯地被录取了。
	那时她很后悔,如果当初勇敢踏出那一步,就不会绕这么多弯路。
	《撒野》中有句话:“人就是这样的,想来想去,犹豫来犹豫去,
	觉得自己没有准备好,勇气没攒够,其实只要迈出去了第一步,
	就会发现所有的一切早就准备好了。”
	机会的大门是向敢于敲门的人敞开的。
	当你不相信自己能行时,这件事你多半也不行。
	美国的某家报社里,有位小记者琼斯。
	有一天,上司叫他去约访大法官布兰德斯,琼斯大吃一惊,
	连忙拒绝:“不行不行,他根本就不认识我。” 
	在他看来自己不过是一个无名小卒、不仅经验浅,
	也毫无身份地位,别人根本不可能理他。
	琼斯一脸失落对上司说, “或许可以把机会让给更有能力的人,我还是算了吧。”
	上司瞥了一眼,拿起电话拨通了对方的电话:“你好,我是明星报的记者琼斯,
	我奉命采访布兰德斯法官,不知道他今天能否接见我几分钟?”
	“他不会答应的!我的能力还不能采访他”,琼斯惶恐地说。
	这时,电话那头传出声音:“一点十五分,请准时。”
	真正无法翻越的山,往往是你心里的那座山。
	做任何一件事,先要相信自己“可能行”,才会有“可能性”。
	任何路也许你去走了,也不一定行得通,
	但如果你认为自己走不过,那一定行不通。
	当你陷入自我怀疑时,怀疑本身才是最大的敌人。
	
	02
	
	
	有这样一句话:
	先行动起来,是在你与事情之间建立的最短路径。
	让大脑直接从“想要做”,变为“立马做”。
	你考虑一万次,都不如去行动一次。
	因为当你站在原地不动时,你永远也走不到想去的远方。
	看过一则TED演讲,题目是:“如何不让自己的生活一团糟”。
	演讲者梅尔·罗宾斯在演讲中提到:你想要什么?
	健康的身体、更多的存款、还是获得真爱的机会?
	想要实现这些目标很简单,你只要打开手机搜索,
	就可以看到无数人分享他们关于各个领域的经验。
	
	但是为什么这些方法改变了别人,却改变不了我们自己呢?
	原因就在于两个字:“行动”。
	诗人布莱克说:“一味期待而从不行动,是滋生瘟疫的温床。”
	再多美好的设想,不行动就会变成妄想。
	许多事不是想着想着就想成了,而是干着干着就干成了。
	辩手傅首尔,曾在一档综艺节目中,
	聊到一个“关于年轻人找工作”的话题。
	她说,这世上有两种人。
	一种人只想我想干什么,但往往能力不足;
	还有一种人只想我能干什么,但往往信心不足。
	到最后这两种人什么也干不了。
	但在她看来,最好的心态是,不要躺着,
	也不要停下来,先干起来把自己养活了再说。
	有一句话说:“人生总会有许多左右为难的事,
	如果你在做与不做之间纠结,那么不要反复推演,立即去做。”
	在生活中:
	看到一篇干货文章,你要做的不是收藏,而是立马做起来。
	看到一个好的商机,你要做的不是观望,而是立马去尝试。
	看到一门不错的课程,你要做的不是有时间了再学,而是立马挤时间学。
	十个再好的想法,都不如你去落实一个想法。
	任何一件你“想到”的事,都要靠“做到”去实现。
	03
	
	
	知乎上有一个热门话题:“总是追求完美,最后一事无成怎么办?”
	下面的高赞回答说:
	“对失败的恐惧一开始就阻碍了他们。
	对于不少完美主义者而言,他们不是在追求成功的乐趣,
	而是在逃避失败的恐惧。
	这种心理表现出来,常常就是要么完美,要么宁可什么都不展现。”
	这是不是现在的你:
	本来想回答一个问题,但害怕回答错误,索性就不举手了。
	本来想写一篇文章,但害怕写得不够好,于是就不愿意写了。
	本来想去参加一场歌唱比赛,但害怕被淘汰,最后就放弃了。
	Facebook公司有一条著名的标语:完成,胜过完美。
	 “做了”是0到1 的突破,“做好”是1到100的突破。
	你一直不行动,再好的想法也不过是毫无意义的0。
	著名漫画家小林老师,曾在采访时提到一些创作经历。
	他说大家看到的许多漫画,并不是彻底想好了才开始画的,
	见缝插针争分夺秒的创作,往往是最高效的。
	因为新媒体最大的特点是,人们记性会变得特别不好,
	不管再好的,再差的,不超过三天,就会被人忘记。
	他唯一能做的,就是强忍着懒惰和失落,坚持画下去。
	因为完成永远比完美重要。也必须在完成之后,才有完美的可能。
	他也提到,“世界上根本没有完美的东西,
	那些爆款的影响深远的接近完美的作品,都是无数不成功的作品堆出来的。
	每次不太成功的创作,在得到读者反馈意见的同时,
	也让创作者默默积累着失败的教训、点滴的经验。
	这些充满失败的艰苦波折,往往才是创作者的高光时刻。”
	
	伏尔泰曾说:完美,是优秀的敌人。
	无论做任何事,完成是第一步,完美是最后一步。
	先要拍一张哪怕不美的底片,才能把它精修成一张美的大片。
	你只有走到了分岔路,才能选择你想走的路。▽
	《反内耗》里有一句话:
	“生活里时刻都有挑战,但挑战本身不会带来痛苦,
	自我战斗引发的内耗才是痛苦的根源。”
	人生中真正的绊脚石,恰恰是你心里的那块石头。
	当你不断地跟自己内耗,能量就会不断地被消耗。
	唯有转变底层的精神思路,才能打通前行的道路。